“煤炭智能绿色开采与生态建设是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的必由之路,不仅关系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加快生态文明和矿山建设的全局。”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近日召开的煤炭智能绿色开采与生态建设论坛上表示,“推动煤炭智能绿色开采与生态建设,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有示范有成果也有问题
王显政介绍,近年来,在煤炭智能绿色开采和生态建设方面,煤炭行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例如,建设了以大柳塔为代表的一批示范矿区,目前我国千万吨矿井已接近50处,千万吨矿区在60处左右。建成了以黄陵二号煤矿等为代表的数字矿山,智能化开采工作面有47个。在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水煤浆型煤、现代煤化工、褐煤提质等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此基础上,基础理论研究有突破,关键技术有创新,实际推广有效果。
另外,以煤矿的保水开采、充填开采等为主的绿色开采技术得到普遍推广,我国矿井水利用率达到近70%,井下分布式水库得到推广。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64%。建成了同煤塔山、神华宁东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现了矿山开发与资源系统和谐交融的发展模式。
“矿区土地复垦生态恢复工作有示范、有成果。”王显政表示。例如,开滦集团建设了高水平国家矿山公园;神东煤炭公司建设了“三期三圈”生态系统,矿区治理面积达到256平方公里。
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我国煤炭智能绿色开采与生态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董事长、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王金华表示,一是“采、掘、运、选”工艺环节智能化程度低,用人多,环境恶劣,尘肺病等职业危害仍较为严重。我国煤炭智能开采技术在设备可靠性、智能化程度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采掘失调、运输环境复杂,采掘比最高达1︰10,辅助运输用人多(占井下人员25%以上)、效率低、污染大。在设备与环境的耦合性和感知能力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无法实现对资源条件的精准探测和开采。二是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缺乏高效、低成本的绿色开采和综合治理技术。目前我国矿区生态修复率在30%左右,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定量评估、预测、诊断等技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不健全。
专家支招有建议
对于上述问题,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各自建议。
在煤炭智能开采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认为,智能化开采是煤炭工业升级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我国煤矿开采条件、技术管理水平的不平衡,许多已建项目未达到理论效果。同时,还需要突破一些关键技术,如基于三维GIS系统及在线实时探测的“透明开采”技术、液压支架群组与围岩的智能耦合自适应控制技术等。
在煤炭绿色开采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双明认为,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进行煤炭开采时,需要以煤水空间组合特征研究为基础,以开采地质条分区为途径, 以采煤方法规划为手段,以防止隔水岩组隔水性损害为目标,以保护生态水位为核心,实现采煤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
对于采煤沉陷区土地整治利用与生态修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李树志认为需要关注六方面的技术研究,分别是开采损害控制、采煤沉陷区工程建设利用、采煤沉陷区农业复垦利用、采煤沉陷区生态保护与提升利用、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的监测与评价、转型煤矿资源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