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焦煤汾西矿业南关煤业紧扣“提效率、减强度、增安全”核心目标,创新研发“单轨吊环网空运”系统,成功突破井下辅助运输效率瓶颈,构建“辅助运输一站式、物流配送一体化”的新格局。
创新模式:
单轨吊直进切巷,支架运输效率跃升
传统的支架运输依赖多部绞车接力进行,不仅需要6人协同操作,还存在流程繁琐、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南关煤业直面痛点,在3200工作面首创“单轨吊进切巷+调向平台安支架”的全新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运输工艺。
“单轨吊从平台车场直达用料地点,省去中间转载环节,效率提升非常明显。但支架运输的革新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我们坚信‘人努力’且创新是唯一出路。”南关煤业党委书记、董事长、经理霍诚强调。
攻坚克难:
技术适配与地质挑战双重突破
面对3200工作面顶板破碎、底板酥松的复杂地质条件,机运区联合多部门开展技术攻关,在构造特殊段采用200米重型吊梁,设计可变吊点固定板,实现吊点灵活适配;部署10根专用合口道与重轨弯道,确保运输系统连续稳定运行;重新优化驾驶室、驱动部等核心部件布局,保障设备在复杂地质环境下高效运转。
“这是全矿首次尝试,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是巨大挑战。但团队凭借科学方案和强大执行力,最终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南关煤业机电经理刘浩博感慨道。
实战检验:
问题即机遇,效率与安全双赢
在4月初的首次试运行中,遭遇支架与轨道偏移、单轨吊支架起吊梁马达故障等问题。机运党支部书记韩亚强与运输技术组组长贺志刚带领团队连夜攻关,通过调整吊点重心、完善检修流程,迅速解决难题。改进后,千米运输仅需2人20分钟即可完成,相比传统模式节省了3人50分钟;调向平台安装支架节省2人30分钟,单日最高吊运量达10台支架。同时,绞车固定、钩头制作等冗余工序被取消,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
南关煤业3200工作面的成功实践,不仅是运输工艺的创新,更标志着煤矿辅助运输向智能化、集约化迈出关键一步。这一成果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智能化矿山建设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