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调研山西煤炭行业信息化现状,感慨这个行业信息化远远落后于电力和石化,部分集团还仅仅只停留在OA水平,他们认为这就是实现信息化全面管理;有的煤业集团领导把煤矿自动化当成数字化矿山,而忽略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某煤业公司信息化主管竟把信息化建设理解为挂在头羊上的GPS,来定位羊群方向……信息化的落后,理解的偏见造成信息化售前咨询充满艰辛,倍感无知给信息化造成的歪曲,倍感愚昧对管理创新的玷污!煤炭信息化市场空间广阔,但这个市场需要扫盲、需要引导、需要培育,就不说提高煤矿管理水平和国际接轨,单说眼前连续发生的矿难,我们多么希望能通过自动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手段,全面防范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矿工的生命受到尊重,让矿工手上的钞票不再洒满鲜血!
山西发行政命令要求民间资本退出煤矿,山西煤矿开始大规模整合,保留的矿井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30万吨以下的矿井无条件淘汰关闭,大大小小的煤矿被集团公司收购重组后,企业煤矿生产安全管理成为重中之重,煤矿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近几年连续发生的矿难,年年“荣登”我国十大灾难的榜首。据《中国经济时报》统计显示,我国从2001年到2004年,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188起,平均4到7天一起,2003年我国煤炭产量16.7亿吨,占世界35%,但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却占80%,我国百万吨煤死亡率4%,是美国的100倍,05年最高时达150倍,是南非的30倍,从1999年到2009年,10年间,矿难使54160人丧失生命。世界有的国家将中国的煤炭视为“血煤”,锅炉里燃烧的不仅是煤炭,还有矿工的尸骨。恻隐之情,潸然落泪之余,令人胆寒。
最近发生的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更进一步告诉我们安全管理是所有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影响安全生产的三大要素是“人、机、环”,人的不安全因素、不良的操作习惯,是导致煤矿发生事故的主要因素,针对煤矿开采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隐患多、辅助材料消耗大、不可控因素多、辅助系统多等不利因素,在生产操作中任何一个违章操作,都可能带来严重的、致命的后果,甚至造成群死群伤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损害企业的形象。
“两化融合”是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手段,加大安全防范投入,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开采技术,大幅提高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充分利用生产现场的自动化数据,实时监控井下瓦斯、水、火、等自然环境安全隐患,尽量减少井下从业人员。通过综合自动化和信息化平台进行远程作业控制,对各类异常进行及时预警,是降低井下人员伤亡事故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通过三维数字调度系统进行现场生产调度指挥,指导企业及时采取应急解决措施,辅助企业快速组织抢险救援工作。
“两化融合”是依据煤矿企业全面防范安全事故,强化安全管理的行业特点,运用最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并借鉴ERP先进的管理理念,通过管控一体化建设方案,使煤矿企业在安全、生产、成本、固定资产、业务管理等各环节全面实现信息化,并形成完整的可预测、可预判、可预控且能辅助矿方科学决策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减少企业安全事故几率,降低企业制造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所以说,从根源上避免安全事故,必需借助“两化融合”手段,实现安全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由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否则不对称,宏观管理对应微观管理,)的转变。要完成这个转变,措施有两个:首先是要形成企业危险源辨识清单,建立企业自己的危险源信息库,把危险源的辨识信息与综合自动化的实时数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产生联动效应,通过系统自动分析,在生产控制过程中完成危险源辨识、预防、控制和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把危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其次是建立标准的操作工序,运用三维技术等信息化手段为员工提供直观形象的安全管理标准培训,使员工做到“上标准岗、干标准活”,消除人为的不安全因素。事实上只要安全设施、安全管理到位,矿难及其伤亡几率完全可以缩减到最小程度。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应该并且能够通过建设“两化融合”的大型矿井管理平台,实现“管控一体化”的安全事故防范管理目标,从而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由静态控制向动态控制的转变;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的转变;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由程序管理向工序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大型现代化煤矿的安全管理全面防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