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行业新闻 » 中国煤炭要闻 » 正文

地方与中央博弈煤炭调控

日期:2011-07-22    来源:人民网  作者:胡珺

国际煤炭网

2011
07/22
09: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炭调控

  安徽省即将出台的“煤炭价格调节资金”充满了争议。

  6月30日,在安徽省2011年电力迎峰度夏新闻发布会上,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张海阁语出惊人地指出,作为产煤大省的安徽,今年将首次扭转多年的煤炭净调出省份的局面。“预计全省今年商品煤缺口达800万吨。” 张海阁说。

  安徽,中国主要产煤省份之一,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达1.31亿吨,坐拥全国首个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多年来一直是煤炭净调出省份,煤炭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华南地区。今年一季度,全省商品煤销售达2950万吨,其中销往省外1056万吨,外销流量占比几近四成。

  但面对今年5月份提前现身的全省电力紧张形势,安徽省除迅速启动有序用电、加强调度保重点之外,还“逆流”而上,要求省内煤企加快生产、调整销售流向。与此同时,安徽省拟近期出台煤炭价格调节资金,凡出省煤炭将收取20元/吨的外销费。

  对照6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全国电力迎峰度夏电视会议上重申的“产煤大省清理自行出台的煤炭收费,取缔煤炭出省限制”的要求,安徽此举似“有意”背道而驰。

  外援华东  “皖煤保皖电”另有隐情?

  进入七月,随着高温天气的日渐逼近,安徽省面临着近年来最为严峻的用电形势。1751万千瓦——7月3日,安徽电网刷新了今年以来最大用电负荷记录。

  “预测今夏全省最大统调用电需求达到2250万千瓦,目前,省统调机组容量仅2026万千瓦,电力硬缺口达250万千瓦,超过需求的11%。在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机组发生故障,电煤供应不及时等情况时,时段性电力缺口可能超过300万千瓦。” 张海阁说。

  “过去我也常常批评产煤大省的地方保护主义,对这种针对出省煤炭设立门槛的做法不能认同,但安徽的情况还情有可原。”7月13日,中国煤炭运销协会顾问武承厚对渐渐向同一阵线靠拢的“守煤”省份摆出了“有别”的基调,“虽然安徽强调的是皖煤保皖电,但这并非完全‘自我保全’,因为皖电东送的任务还落在他们身上。”

  皖电东送工程,始于安徽,落地江浙沪,是华东地区调入电量的重要来源。按照合同,这部分全部输送华东,与安徽无关。截至去年8月份,皖电东送机组装机容量达到758万千瓦,已经超过了目前安徽省内统调机组容量的1/3。也就是说,有至少1/3省内统调机组所需电煤从空中走去了江浙沪。

  “我们说的‘保皖电’并不特指保证省内本地用电供煤,皖电东送的机组同样包括在内。”安徽省经信委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证实。

  据安徽省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胡晓飞介绍,今年1至3月份,安徽向华东电网净送电量达109.8亿度,同比增长30.5%,而前一年只有三、四十亿度的增量。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就增长了以往一年的送电量。

  “输电即输煤,只是能源输出形式的转换。” 武承厚说:“从这个意义上讲,保皖电便是保了华东地区的部分用煤需求,这完全符合决策层的要求。”

  一位在淮北市长期从事地区煤炭销售的人员表示,地方要想从皖电东送机组对应的坑口煤矿截留一斤煤都很困难,“为了完成上面的任务,省政府甚至向每个矿都派出专门人员,盯着井下挖出的每一块煤。”

  拆墙补墙  守煤“防线”不得不设?

  “自给不足,设防有理。”面对记者的质疑,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如是答复。据安徽省经信委调查统计,预计今年全省商品煤资源量约1.18亿吨,而总需求约1.26亿吨,缺口达800万吨。

  为此,6月11日,安徽全省17市政府及煤电运企业签订了电力迎峰度夏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先省内、后省外,先电煤、后非电煤,先重点企业、后非重点企业”的省内煤炭供应顺序。省四大矿业集团被要求100%兑现省内电煤供应计划,在年度重点合同的基础上,分别增加省内电煤供应量,使迎峰度夏省内保供比重达88%。

  淮南矿业集团,安徽省最大的国有煤企,在今夏保供约2250万吨的计划中,承担了其中的1304.3万吨。提及此事,企业内部好几个人士对记者言必称国企责任,却始终不愿提供翔实的交易数据,连连直呼“这个东西太敏感”。

  而省内第二大国有煤企淮北矿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企业坚持了“皖煤保皖电,保煤不保价”的原则,截至6月底共发运省内电煤447.4万吨,合同兑现率达到109%,“但因煤种调配及销售价格差异,损失已达2亿元。”

  再加上即将启动的20元/吨的煤炭出省费,今年迎峰度夏,四大煤企面临的经营压力非比往常。但即便在此情境下,对比发电企业眼下的日子,煤企过得还是相对舒心。

  “全省燃煤发电行业近三年年均亏损16.6亿元,目前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82.4%。今年前两个月亏损5.6亿元。特别是部分处在负荷中心的厂网分离机组和沿江发电机组,正面临资不抵债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全省一季度能源经济形势公报中,安徽省能源局直指燃煤火电企业亏损严重源自电煤价格的不断攀升,“2005—2010年,我省重点合同电煤价格从289元/吨上涨到580元/吨(折合5000大卡),涨幅达100%;市场煤价从435元/吨上涨到743元/吨,涨幅达70.8%。”

  “再加上21家燃煤电厂今年在外省的500多万吨重点电煤合同兑现率目前并不理想,”上述省经信委官员无可奈何地表示,“我们拿上网电价又没辙,不得已才在权限范围内对自家煤企‘开刀’,要求他们让渡部分利润,缓解电煤供应价格压力。”

  张海阁表示,即将出台的煤炭价格调节资金主要将用于省内电煤供应企业的奖励(以奖代补)和发电企业的经营补贴。

  群起设限  加剧局部供应紧张

  由于安徽省煤炭产量集中度较高,四大集团占比约98%,因此,尽管今年初省重点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签订的重点供煤合同只能满足发电需要的85%左右,但通过保供等有效调度,截至5月份,省内电煤合同兑现率达92%。

  “目前,供煤合同每日计划完成率基本达到100%,省调21家主力电厂存煤已上升到80万吨以上,存煤水平明显提高,已达安全范围。” 张海阁说。

  上述省经信委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下一步要推出煤炭价格调节资金,进一步引导出省煤炭“回流”。他还表示,目前尚未明确这个资金的设立是否仅为“缓兵之计”。“如果安徽真的自此扭转为煤炭调入区,不排除将来有可能将煤炭价格调节资金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执行。”他进一步说,“这取决于未来一段时间的执行效果。”

  对此,煤炭经济研究会秘书长赵家廉向本报记者表示难以认同:“名目一旦设立,恐怕很难取消。”

  纵观地方政府近年来对煤炭资源的价格调控,数量和范围都在扩大。这其中有煤炭调入区,多数更为煤炭调出区,品种涉及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资源税等。以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为例,全国已有四川、陕西、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南等多个省份相继设立,征收标准集中在10—50元/吨,个别品种过百元。

  针对这种日渐密布的跨省防线,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理事长董跃鹰向本报记者表示,将阻碍煤炭流通、加剧局部地区煤炭供应紧张,助推煤炭价格上涨。

  “我们认为在目前供求形势下,成本增加往下游转移的可能性比较大。”7月11日,招商证券就河南省7月4日开征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分析到:“由于重点电煤价格比市场价格低很多,此次成本增加后,煤企更有理由往下游转移。预计煤炭企业可能面临地方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的矛盾政策无法协调。要么国家发改委取消电煤限价,要么河南省对重点电煤不征收煤炭价格调节资金。”

  对于安徽来说,煤炭价格调节资金的开征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记者就其中的政策矛盾问题致电国家能源局煤炭司,被告知“不知情”。

  “煤将成为地方与中央博弈的一个方面。”林伯强表示。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