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
有消息称,该专项资金首期规模可能在300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退出过剩行业员工社保安置,推动“僵尸企业”退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设置专项资金安置下岗失业人员,是煤炭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煤炭退出机制已经开始逐渐建立并发挥作用。
2015年11月1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称已经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建立煤矿退出机制的研究,并形成了政策建议初稿,但是并没有透露政策建议的具体内容。
落后产能退出成转型重要抓手
经历了又一年的严冬,煤炭行业还是没有嗅到“春的气息”。
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62%,国有煤炭企业整体由去年盈利300亿元转为亏损223亿元。同时,企业应收账款增加,融资难度加大,资金运转紧张,减发欠发工资和欠缴社会保险情况上升,行业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为改善供需关系,控制煤炭产能不仅是在去年,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成为了煤炭行业的重要任务。
在2015年12月29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能源发展要瞄准绿色低碳,2016年力争淘汰落后煤炭落后产能6000万吨,未来三年内暂停新建煤矿项目审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连维良也曾在2016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指出解决煤炭行业当前的困难,需要综合施策,但当前最重要的是改善供求关系,尤其是加强供给侧管理。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还有7000多处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每年的产能为5.7亿吨,其中9万吨/年及以下的5000多处。这些小煤矿生产力水平较低,安全保障程度不高,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加剧了煤炭市场的无序竞争,成为此次转型淘汰的重点对象。
退出机制关系退出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控制煤炭产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数据显示,2015年前10个月全国煤炭产量30.5亿吨,同比减少1.2亿吨,下降3.6%。
然而,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2015年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工业产品产量数据显示,2015年11月,我国原煤产量为32023万吨。这意味着,全国原煤产量自2015年7月份以来环比持续小幅上涨。与下游的需求低迷相比,供应端未见明显减少。
控制产能的效果大打折扣,原因自然不止一个。但是缺乏顺畅合理的退出机制是其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
山西智诚能源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俊华认为,落后煤炭产能退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退“,在现阶段确实缺乏一个好的退出机制,企业退出市场难以得到合理的补偿。这也是许多企业为何苦苦支撑的原因所在。
林伯强认为,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退出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在我们国家,很多煤炭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一方面是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的下岗、分流意味着身份的转变,所以,尽快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十分重要。
资金用法备受关注
一位能源领域专家表示“这钱投得值”。他认为,有了资金的保障,煤炭落后产能的退出将更加顺畅。
但是,也有人对这笔专项资金将发挥的作用表示质疑。一位能源产业服务公司的管理人员对本报记者直言:“300亿够吗?”
事实上,这样的质疑也并非空虚来风。根据一位原煤炭部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上世纪末煤企破产退出时,人员分流每人3万元,大家都比较满意。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几万块钱恐怕难以让人满意。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一位研究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了解,目前这笔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方案尚未确定。
林伯强认为,专项资金的来源是在火电上网价格调低后,高耗能行业的销售电价没有调整而多出来的利润。300亿元的数额可能是偏向高估值了。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再有所补贴。
“无论专项资金有多少,合理配置都很关键。”林伯强说,煤企从业人员的转型再就业需要资金保障,专项资金应多用于下岗、分流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及安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