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钢铁行业关停企业57家,涉及产能9700多万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压缩1亿到1.5亿吨的目标,有50多万钢铁企业的职工将面临新的选择。
对于钢铁行业如何化解过剩产能及如何安置被疏解职工的问题,工信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工信部国际与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及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一致认为:“根本手段是市场,做好托底靠政府,成败关键在执行。”
对此,李新创解释称,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应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不应随意插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职责是保证市场环境的公平。而在他看来,市场环境是否公平的判定要素主要包括环保标准和企业现金流问题两个方面。
环保部监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有70%的钢铁企业环保不达标。新环保法实施后,截至2015年底,仍有20%左右的钢铁企业环保不达标。其中约60%的钢铁企业已制定了环保改造计划,其余40%由于装备水平落后、改造升级难度大、资金紧张,无法实现环保达标改造,涉及产能1亿吨。
在环保投入方面,达标企业每吨钢铁的成本比未达标企业高出100元左右。因此,对于交由市场决定的建议,李新创表示在环保方面应对钢铁企业一视同仁,“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应依法退出。”
另一个关键问题则是企业的现金流问题,冶金规划院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现金流问题会对企业的债务问题、装备的折旧费用等进行综合考量,不会简单的以是否盈利作为企业退出与否的判断标准。
此外,对于与压缩产能相生的人员疏解、安置问题,李新创指出应对政策进行细化,同时应借鉴此前已关停企业的做法。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指导人员疏解工作的《关于钢铁行业脱困指导意见》,或将在春节后正式下发。对此,李新创坦言:“针对人员疏解的文件不可能这么快出台,压缩产能、疏解职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个人不建议用快速、过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借鉴已关停企业的做法方面,2015年最受关注的为攀成钢的人员疏解。据悉,在疏解工作开始前,攀成钢全公司开展了920余场“转型升级求生存”的全员大讨论,此后,2015年的一年中有9000多名职工被一次性分流,相应的代价则是人员安置费用多由中央财政承担。对于员工的退出成本,分析师指出,攀成钢疏解职工的成本为每人19万元。
但钢铁行业将要疏解的员工多达50万人,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显然难以覆盖。“国家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李新创指出,同时他认为,人员的安置工作全部由企业买单也是不现实的。
2016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西考察期间,对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综合政策”。对此,李新创认为对于职工的安置最终应该是由职工、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利益相关方共同但有区别的分担。
在他看来,若企业及地方政府无力负担全部安置费用,则应由中央政府兜底。但他同时指出,钢铁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且产权多元,每个企业的状况不一样,制定的政策也应有不同的标准,不能简单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