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 两大煤炭央企神华与中煤,同三大电力央企(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大唐集团)签署了煤电中长期协议。至此,国内两大煤炭巨头与五大发电企业在“双十一”前全部签订了中长期协议。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煤炭长期协议:与以往煤、电企业签署的“定量不定价”、“一单一议价”都有所不同。
长期协议,比往年来得早一些
这一次的长期协议合同,将5500大卡动力煤的基础价定在了535元/吨。而最新一期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6元/吨,现货市场部分地区的价格更是高达700元/吨以上。
这样一份定价又定量的长期协议,不仅在时间上来得比往年更早,与以往一单一议价的状况也大有不同。促成这份交易达成的发改委希望借助这样的案例先行先试,能够对接下来的煤炭市场高涨行情起到引导的作用。
根据总结,与以往相比,当前的电煤中长期协议有四大不同:
一是明确了定价机制,采取煤炭供应基准价格基础上,建立随市场变化的挂钩机制,基准价基础上的价格波动由双方合理分担;
二是强化了履约保障,加强相关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增加了履约监管和违约责任的相关内容;
三是国家给予相应支持,将在安全高效先进产能释放中,优先支持签订中长期协议的企业;
四是铁路总公司也会在运力上给予优先保障。
政府掌握煤价调控主动权
今年下半年以来,煤价突飞猛进,几乎没有回调。动力煤价格较年初接近翻倍,焦炭价格更是涨了两倍。8月份以来,发改委经过多次的开会讨论、价格引导,却没有对煤价的暴涨起到限制作用。
这次煤炭龙头企业带头降价和带头签订长协协议的举动最终影响到了市场变化,政府调控煤价已有越来越强的主动权。
在此前两家煤炭、两家电力央企先行签订中长期合同后,11月9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报收于606元/吨,环比下行1元/吨,结束了此前连续十八期上涨的局面。
次日,对于这一价格的热议便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同时发酵开来。”此前发改委的约谈,使得无论是神华、中煤还是华电、国家电投,都觉悟到自身已经很难决定价格。在当前高煤价的情况下,维持一个合理的盈利水平对双方都还算能接受。”一位煤企人士向经济观察报分析说。
事实上,在这份合同签署的前后几天当中,发改委的身影几乎同时出现在了与调控煤价相关的多个不同场合。从四家央企合同签约的现场,到鼓励企业签署中长期协议的发布会,从秦皇岛港口的调度现场,到郑州商品交易所,乃至太原的煤炭指数发布机构,发改委的相关司局以马不停蹄的速度,奔忙于此轮煤炭价格调控。
国家发改委此前也明确表示,鼓励支持煤电供求双方签订中长期合同,在安全高效先进产能释放中,将优先支持签订中长期合同的企业,并将加强相关市场主体信用建设和信用监管,营造合同执行的良好社会环境,做好监督服务协调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