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深加工产业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缓解石油和天然气供需矛盾的现实手段,也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经过过去数年的发展,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突破。面对减碳目标,“十四五”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升级发展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的工作目标,并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深加工是实现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之一。走入“十四五”,在减碳目标确定之后,煤炭深加工行业应如何在清洁高效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能源经济研究部副主任王明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需要转变发展理念。“要加快能源终端消费产品由化石能源为主体向清洁能源为主体转变,加快化石能源由燃料向化学品转变,寻求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的突破口,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减少碳排放,甚至实现零排放。”
走出了符合国情的自主创新道路
“十三五”以来,我国煤炭深加工行业快速步入产业化轨道,规模快速增长,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示范工程取得重大成效。煤化工产业总体规模位列世界前列,示范或生产装置运行水平不断提高,相当一部分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
据了解,目前我国煤炭深加工的产能规模已经相当可观。截至2019年,已建成煤制油产能为921万吨/年,煤制烯烃(包括甲醇制烯烃)产能为1582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为51亿立方米/年,煤制乙二醇产能为478万吨/年,煤制乙醇产能为86万吨/年,煤制甲醇产能为6236万吨/年。按产能计,总的原料煤转化量达1.8亿吨标准煤/年。
同时,我国已经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气化、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甲醇制芳烃、煤油共炼等工艺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大容量、压力等级高的煤气化炉实现了国产化,大型空分、大型压缩机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并开始运用于大型煤化工项目。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是因为我们走出了符合国情的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已经形成了‘核心技术突破-工艺创新-项目示范-产业化推广’的良性产研互动模式,使得行业自主可控核心技术能够快速产业化。此外,通过推动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我们还带动了高端制造业的进步和发展。”王明华以气化炉为例,“气化炉是煤化工项目中重中之重的核心设备,其投资额往往占到煤化工装置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曾经,我国是国外煤气化技术角逐的试验场。现在,国产气化炉早已成为主流炉型,并进军海外市场。”
经历了十多年的科技攻关及升级示范,目前我国已基本搭建了从煤炭资源向油气资源和基础化工品转化的桥梁。煤炭深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优势、降低油气对外依存度、拓展石油化工原料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辟了新的途径。
推进煤炭深加工与石化、新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
“3060”目标生动的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主动作为。站在“十四五”的起点,在全面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进程中,煤炭深加工产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此前曾撰文指出,现代煤化工作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为总体指引,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本要求作为“十四五”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然而,要在“十四五”实现长足发展,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环保压力增大、国家政策支持不明朗、煤制油发展规模受限、煤制化学品缺乏科技创新……这些被行业公认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煤炭深加工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有业内人士表示,“十四五”期间,应深入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煤制氢等发展模式的创新示范,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与“十三五”规划项目的衔接,推动现代煤化工高质量发展。
而上述观点也得到王明华的赞同。王明华表示,未来,要努力实现煤炭深加工产业差异化、精细化、高端化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要服务于国家能源发展总体战略,坚定新发展格局,转变发展思路,寻找发展突破口。坚持创新驱动,延长煤制化学品产业链。同时,努力实现煤炭深加工产业二氧化碳零排放。
“此外,我们还应该推进煤炭深加工与石化、新能源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和推进煤化工项目园区化建设,产业向基地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同时,将煤炭深加工纳入国家科技重大工程计划,加大国家科技研发支撑力度。”王明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