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矿井建设同步实施智能化建设,从探索中前进,让质疑变成赞赏;打造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让蓝图变为现实,传统认知不断颠覆。如今,垂深距离630余米的矿井上下实现视频对话、实时控制、煤机自适应规划截割,以及支架自动拉架跟机、数据智能综合分析……中煤陕西公司大海则煤矿采煤作业与科技前沿技术的完美结合,实现管控更加安全、生产更加高效,人们印象中“傻大黑粗”的煤炭行业,正向智能化加速迈进。
破题:问题变成课题
作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矿井和中煤能源集团公司重点基建矿井,大海则煤矿承担着“领头羊”使命,可是智能化矿井怎么干、目标怎么定,核心作业的智能采煤系统如何设置,成了大问题。
跟着别人后面走,永远跟上不“节奏”,必须大胆突破。
大海则煤业公司成立智能化攻关小组,励精图治,探索一条智能采煤的新路子,率先设计并研发了基于地面操控为主的智能综采远程控制生产模式,首次采用分布式工业控制系统结构,布局矿井上下专网、专线设计,以及实施毫秒级响应的矿井上下安全控制机制,顺利解决矿井上下通讯数据延时高、安全管控能力差、地面操控响应周期长等行业技术难题。井下集控室2名操控人员转移至地面生产指挥中心,既改善了员工作业环境,同时通过智能监控平台丰富的功能配置,可提高对工作面智能综采的总体掌控水平,实现“井下数据中心+地面控制中心”两级智能化管控。
该矿创新实施“视频巡视+自动跟机”的智能开采方案,综采工作面生产写实,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验证,持续优化参数,匹配实际生产需求,实现工作面地质模型误差小于15cm,采煤机自动开采速度达10m/min,自适应规划割煤误差率小于5%,自动跟机误差在10%以内。从单面生产到两面联合试运转,日产量稳步提升,接连创下新纪录。
“在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井下采煤作业数据,及时准确作出生产判断和具体安排。”大海则煤业公司上线移动端应用,智能采煤数据“一键直通”,让一线职工切实感受到科技带来的“福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炭工业的深度融合,挖掘出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巨大潜能。
探索:数据指挥生产
自主研发工作面直线度监测系统,井下实测300m工作面测量偏差不大于3cm,优于行业常规要求的5cm;高密度、小型化的人员定位基站布置方式,实现人员动态定位精度小于30cm;防碰撞控制系统为智能设备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大海则煤业公司生产运行各系统全面智能升级,安全高效的优势充分显现。
煤矿智能化转型是必须要过的“坎”,越早越主动,越晚越被动。“从长远看,煤炭在我国能源保供中将持续发挥兜底保障作用,煤矿智能化是煤炭安全增产保供的关键举措。”大海则煤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马冠超说。
煤炭生产中的重要环节都在迈向智能化。上线高清AI视频系统,综采工作面布置50余台1080P摄像仪,实时监测井下生产工况;AI识别功能对液压支架护帮板状态、人员越界入侵、安全帽佩戴、防冲服穿戴识别、煤壁片帮、大块煤识别和堵煤等多场景实现准确识别、轮询查看及监测预警;研发应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统计工作面设备的开机率、智能化率、割煤刀数、产量和矿压分布等信息,解决了人工每天进行反复计算等机械式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各子系统的数据实现交互,通过智能化手段综合研判后,实现智能综采多系统数据共享、功能互通。”大海则煤业公司智采中心主任彭学礼介绍,用生产数据辅助指导生产,工作面生产效率有了质的提高,同时可有效辅助设备健康管理,预防设备重大故障发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大海则煤业公司累计利润总额17.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3%。
蓄能:蓝图变为现实
系统建成了,关键是怎么用、怎么用好。
“智能化系统的高效应用,关键是要让一线队伍成为智能化煤矿建设的‘源头活水’,为矿井长期稳定发展蓄能。”大海则煤业公司生产副总经理李自雄在介绍智能化综采队伍建设时说。
随着智能化开采装备的改造升级,矿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从观念上转变、从技术上提高、从成绩上比超,大海则煤业公司科学实施智能化培训计划、落实措施,明确时间节点及目标任务,创新开展“青蓝工程”“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针对性培育智能化专业人才。制定实施智能采煤奖励办法,奖罚并举,提升员工智能化生产意识。系统开展智能化运用培训教育,切实提升员工智能化操作水平及设备维护技能。联合内外部技术力量驻场调试,软硬件同步加强,现场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编写软件,入井实地调试,跟班讲解培训,耦合推进智能化常态应用水平与安全生产效率高效提升。
单日割煤31刀,生产原煤突破7万吨,原煤产量屡创新高……生产任务的稳步提高,让智能化系统在大海则煤业公司高效落地成为现实。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下一步,大海则煤业公司将继续推进实施智能采煤系统应用,以智提质,让生产更加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