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厅等部门正在联合调研,以制定煤炭业重组的具体政策。部分中小煤矿担心煤改风暴,欲将手中煤矿卖掉,而省内的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则闻风而动,盘算早日跑马圈地,抢得先机。
所谓的一个“拟”,也仅仅是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在考虑而已,而且该省重组煤矿的工作尚未实施,为什么一些小煤矿老板就“坐不住了”,纷纷要将手中的煤矿卖掉呢?
当然,对于未来的收益和损失情况,及早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每一个商家的理性举动。商家永远是趋利的,如果一项新的举措可能对他们造成更大的损失,他们一定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譬如迫不得已“甩卖货物”等等。
事实上,当地煤老板们有着这种近似于“疯狂”的闻风卖矿行为,也不能完全怪商家过于敏感。总体而言,每一次重组或整顿,部分老板受益但也不能否认的确有大量小煤矿老板“血本无回”。以山西省正在进行的煤矿重组整治风暴来看,部分煤矿投资者其实是不太情愿的、也是“吃了亏的”。按照山西省煤炭企业重组规划,这些被迫重组掉的小煤矿补偿评估分三部分:固定资产,如地面建筑、矿井设备投入等;已缴纳矿山资源费的补偿返还;其他损失补偿。除了固定资产评估上的分歧外,煤老板们普遍对矿山资源价款补偿反映强烈,这就是利益无法得到有效弥补和保障的反映。煤老板不是“傻子”,他们会核算是让重组掉合算还是提前卖掉更合适,因此,出现闻风卖矿行为实是必然。
但是,一个“拟”重组的传言,就将当地的小煤矿老板“吓”成这样,政府部门应该反思。首先是应该反思反思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否。实际上,如果政府政策政务信息是公开透明的,经营者能够经营多少年、获得什么收益也是可预期的,煤老板们自然会多一些理性,也不至于“临时抱佛脚”突击卖矿。另外,对于决策和举措的连续性也应该增强,更不要因决策过于随意,而让经营者们对公权、公权行为造成“惶惶不可终日”的现状。看来,如何最大限度维护投资者利益,应该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