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南宁。在当地一片夹杂着零星小雨的阴沉天气中,中国取消了一年的煤炭供需合同汇总会(业内称“煤炭订货会”)再次重启。
单从数据上看,也许这原本就是一场不需要召开的会议。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24时,全国煤炭合同汇总总量超过15亿吨,远远超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9.32亿吨的框架量。
但面对如此“可喜”的数据和成果,国家发改委不仅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甚至还有点愤怒。而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的真相便是煤炭订货会重启的根由。
本网记者从南宁现场了解到,在2011年的煤炭供需合同中,国家发改委最想要的是纳入监管的全国重点电煤的有效合同,这一规模为3.8亿吨。但是,在煤炭运销协会上报的总量超过15亿吨的4000多份合同中,却被发现,这纳入监管的3.8亿吨重点合同不仅没有达到,还有不小的差距。
国家发改委相关官员在看到15亿吨的汇总结果后,曾在内部会议上称,“这是明显的弄虚作假,想方设法摆脱国家对重点电煤的监管”。
国家发改委为什么如此强调3.8亿吨重点监管的电煤合同呢?
据本网了解,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意见,这3.8亿吨的规模是由2010年度单笔数量30万吨以上的合同汇总而来,而按照国家发改委对煤炭企业召开的内部会议上的说法,这个规模是保证全国电力安全的底线。这意味着,如果按照初步的15亿吨汇总规模安排的话,2011年全国重点电厂的电煤供应连底线都没有保证。
那么,煤炭企业又为什么都避免安排3.8亿吨的重点监管合同呢?
在国家发改委下达的2011年煤炭汇总框架中,电煤合计为7.69亿吨,比去年增加了6300万吨。对于其中单笔数量超过30万吨的合同,国家发改委定为是年度重点合同,总规模为3.8亿吨。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这3.8亿吨合同在2011年度运力不变,价格不变。也就是说,国家发改委的限价令,其实针对的就是作为重点监管对象的这3.8亿吨。而对于剩下的3.8亿吨和今年新增的6300万吨电煤,国家发改委对价格并不强求。
这即是各大煤炭企业一方面做大合同汇总数量,但同时又竭力减少重点监管电煤合同的原因。
据了解,煤炭企业增加的合同量除规避国家的价格监管外,主要在冶金、化工用煤方面。这三个领域的用煤,每吨最少的都要比重点电煤价格高出5元左右。煤炭方面称,这是企业从经营效益上作出的考虑。
煤炭运销协会人士称,如果3.8亿吨重点电煤得不到保证,不仅会影响2011年的合同兑现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全国的煤电供需平衡。这是国家发改委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2010年,中国首次取消煤炭订货会,依靠煤炭运销协会建立的电子平台进行汇总,但最终全国全年的电煤合同兑现率不足40%。如果2011年3.8亿吨纳入国家重点监管的重点电煤都得到兑现,那么全年的合同兑现率至少达到50%。
就这样,为了3.8亿吨的重点监管合同,2011年煤炭订货会被迫重启。事实上,这也是中国自2002年开始煤炭订货会以来,召开的最晚的一次订货会。
同时,2011年的订货会也是近10年来,最安静的一场订货会。在南宁会议现场,国家发改委、铁道部等部门官员不见踪影。到场的主角是:居间协调者――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以及地方矿务局和部分煤炭企业的代表。他们的任务是,当场重新调整并确认上报的合同,在两天内做出一笔国家发改委想要的能够保证2011年3.8亿吨重点电煤的账来。
对于来专门南宁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说,会场的气氛就如同南宁的天气――在南方冬日阴冷急迫的乌云下,等待一两天后,最终不爽快地落下几滴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