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煤炭网 » 煤炭人物 » 煤炭专家视点 » 正文

邹骥:“十三五”期间应搁置煤电 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

日期:2016-06-17    来源:能见APP

国际煤炭网

2016
06/17
09:46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煤电产能 非化石能源 超低排放 煤电投资

6月15日上午,在以“十三五”期间煤电产能过剩应对之道为题的媒体交流会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分享了煤电发展的状况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他认为“十三五”期间不要再上新煤电了,应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我非常简要地给大家谈一谈我们煤电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展望,特别是针对“十三五”期间有一个争论——我们还要不要上新的煤电,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话题。

那我就开宗明义,我的建议是,“十三五”期间不要再上新煤电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我们一定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新增电力需求。这是发展的要求,我们并不是为了环保、为了限碳而发展,该发展还要发展。说一句非常通俗的话,老百姓该洗两个澡就洗两个澡,冬天冷了该供热就供热,大家该旅游就旅游,收入该提高就提高,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光求碧水蓝天,而大家还拉着牛车、住着草棚,不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发点,所以我们要满足合理的能源和电力的需求。

第二句话,满足这样的需求就需要智慧、科学,不能蛮干,不能用一种低效率的方式。要满足合理的能源电力需求,必须要考虑应对气候变化和治理局地污染的需求,因为这也是我们的利益所在,也是人民的福祉,也是国家的目标,所以必须要综合考虑这两个约束。这两个约束有一点区别,局地污染物,雾霾、酸沉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重金属,大家都实实在在有所感受,担心孩子、雾霾太重,担心重金属、影响儿童的智力,这些都是直接的感受,大家都有很强烈的需求去控制它,这个可以转化为货币,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部分。

全球的气候变化大家可能感觉要间接一些,因为它是的时间尺度可以跨越几百年、上万年,空间尺度是跨越全球,大家可能在自己生理的有限的生命周期里面,有时候觉得还看不到——今天我真金白银掏出来去减排,可能这个影响是我的重孙子、重重孙子那一代才能感受得到。

但是作为一个智慧的人类,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眼光人类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考虑这样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况且这样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不是虚无缥渺的,它们的影响今天已经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眼前了。我没有时间去展开,无非就是一句话,就是把这些科学家的发现和科学家的思维,转化成我们实际政策的要求,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也就是碳的问题,还有局地污染的问题,这是一个约束条件。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下,在满足这个约束的前提下,去满足电力和能源增长的需求。这个要求我们创新,要有新的思路,要求发展路径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思维的创新,最后实现的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直接的结论是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这是我们整个观点的逻辑,就用这三句话来体现。

下面是对电力行业现状的分析。我只有10分钟的时间,不能太过展开。大家看到,我们的总装机容量的构成,从几种不同能源的构成,看得出来现在火电还是为主,而且在火电内部装机的分布,大家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一般来说,越小的装机容量,比如10万千瓦以下,就是效率很低、污染很重的机组,现在大概占10%左右。比较大的占40%左右的,就是60万及60万以上千瓦的机组。还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大概36%左右是30万—60万千瓦之间的机组,这是我们国家目前装机的实际状况。实际上在60万千瓦以上效率会更高,特别是我们国家现在大概已经有20%左右的装机容量是由超超临界机组,这种机组效率已经很高了,每度电,每千瓦小时大概耗煤在270~290克之间,从局地污染物的排放,它的绩效已经接近燃气机组的绩效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也非常坦率的摆在桌面上。它在解决碳的问题上有改进,比小机组的绩效好很多,因为毕竟节约了很多煤;但是它依然有比较高的碳排放,不可能实质性地解决碳排放问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现在有很多末端治理的技术,脱硫、脱销、脱重金属等等,这样就出现了超低排放机组,但是这里面我们理解超低排放主要是针对局地污染物,雾霾、细颗粒物质、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但是在碳的问题上还不能做到超低排放。

我们说到要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我们对未来的电力需求也做了一个展望,大家看到左边这三条曲线,我们分了三种情景。一是经济持续下行的情景,当然这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是我们必须严肃客观地考虑这种可能性,就是蓝颜色的,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电力需求增长得慢一些,量也小一些。二是温和复苏的情景,是这根黄线。三是强劲复苏的情景。随着这三个不同的情景,未来我们的电力需求越来越高,未来电力需求肯定要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我们预期主要增长在消费领域,跟消费相关的经济活动里面,这也是世界工业化国家以往的基本规律,这也是可以用理论说清楚的。

我们这里面对人均用电的峰值年也做了一个简单的搜索,应该看得出来,中国在人均用电方面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位,我们一个人一年大概在4000度左右,欧盟国家,包括日本大概在8000度上下,美国将近14000度,13705度,这都是他们达到峰值的时候。也就是说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人均用电水平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增长的空间。但是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也要增长到他那个水平上?这是有文章的。我个人的观点,完全在创新的背景下,我们可以达到他同样的福利水平、生活水平和发展水平,用电要比现在高,但是不一定完全要达到发达国家当时的水平,因为我们有后发优势,我们可以用相对少的耗电、耗能,达到类似的经济活动水平。

另外,各个部门电力消费结构,在现阶段看,中国的黄颜色占大头,这是工业部门的耗电。而绿颜色居民耗电占的比重很少,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的发展阶段,但是美日工业部门耗电比重少得多,而绿颜色居民消费这块,特别是围绕着建筑的消费、交通的消费要大很多,很可能我们未来的电力消费结构变动多少要向这样的发达国家结构趋同。

未来的供电形势我们也做了一些数量的分析,到“十三五”末,我不展开讲它的来源,如果不考虑新建煤电,仅仅完成在建和今年已经批准的项目,同时考虑每年淘汰落后产能大概是900万千瓦,2020年我们装机容量大约是在不到10亿千瓦的水平,而且这里面平均发电小时要达到4900小时,可以供电量大概在4.8万亿千瓦小时,这是我们基本的预估。

如果2020年,“十三五”末年能源消费量分别为48、50和52亿吨标煤,这是不同的情景下,而且我们还要实现中国在哥本哈根、坎昆所做的承诺,我们非化石能源要达到15%,供电量大约是这三个数,非化石能源,2.2万亿、2.3万亿和2.4万亿。天然气的发电量到2020年如果要达到0.3万亿千瓦时的时候,结论是,可供电量有望分别达到7.3、7.4和7.5万千瓦时,和2020年的6.6、7.2、7.5万亿千瓦时的电力需求相比是完全可以满足的,这是前面预估的电力需求。我们又看到供给端,完全按照我们非化石能源的目标,从现在出发,不增加任何煤电投资,“十三五”期间新增的电力需求是完全可以满足的。

2030年甚至更长远的,我们还考虑不新增煤电投资,能不能满足呢?同样的方法学,我就不再一一说明了,它的结论是,也还是可以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但是这个缺口是靠什么弥补的呢?是靠新增的非化石能源,也就是说核电、可再生能源,是靠它们来补充的。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小的缺口,就是在强劲复苏的背景下,我们考虑一个长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率是有可能在一个高位上,我说的高位大概是在6.5%~8.0%之间的位置,可能会在未来15年里出现新的繁荣高峰,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这个可能性出现,它并不是出现在重化工业领域,而是出现在消费领域,特别是反映能源需求、电力需求,是出现在建筑和交通部门,特别是如果电动车大力发展的话,这时候在强劲繁荣的情景下,电力需求最高,增长最多的时候,会有一点小的缺口。

尽管如此,那是2030年的事,我们现在投资作为一种防风险的考虑,在“十三五”期间也不要冒然上新增煤电,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因为现在建设周期短很多了,假如说还需要煤电厂的话,两年、三年60万千瓦建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况且那时候我们要等机会,给我留出选择的机会,你现在投了煤电,你就被锁定了。如果我五年之后再看,真迎来了强劲繁荣恢复的情景的时候,我还有机会选择,那个时候我的可再生能源,是不是弃光、弃风的问题能够得到缓解,我们从投资的角度都不应该过早把自己锁定。

最后的结论,我还想增加一个建议,作为电力行业、煤炭行业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消化过剩产能,而且电力行业过剩产能的迹象已经非常明显的出现了,我们现在发电小时数要远远低于设计的发电小时数,设计的发电小时数大约在每年5500小时左右,实际上现在真正发电小时数不足4000小时,这就是一种投资的沉淀和浪费。

当然我们允许有一个空间作为基础设施,我想呼吁的是,电力行业要考虑新的盈利来源,不要仅仅盯在煤电上,你为什么不及早布局,及早创造条件,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光是集中上网还是分布式的,都是大有可为的,既然我们知道这是方向了,为什么不及早的向这个领域转呢,要有资本运营的概念。即使我们说不要新增煤电投资了,在未来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我们有这样的装机存量,煤电依然是中国主要的电力来源。但是不要再增加了,这是我们的一个结论。谢谢大家!
 

返回 国际煤炭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