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钢集团与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钢研、东北大学在北京签订合作协议,联合组建“氢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共同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氢能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钢铁企业进军氢能领域并非个案。此前,宝武集团联合中核集团、清华大学等相关单位,进行核能制氢与氢能冶金相结合的合作。
一个是传统产业,一个是新兴产业。钢铁和氢能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不局限于项目研究
据介绍,氢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为契约型非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将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建设氢能产业示范基地、政府政策导向支持等,积极探索商业模式,开展氢能发展规划、应用技术、产业布局等领域合作。
在氢能发展规划研究方面,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动政府、行业组织等谋划出台区域氢能发展规划;结合国家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研究制定钢铁企业氢能利用战略和发展规划。
在氢能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将围绕焦炉煤气制氢、储氢运氢材料、燃料电池汽车、富氢冶金技术等领域加快技术研发与储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化应用前景的全产业链氢能应用技术研发体系。
在氢能产业区域布局方面,将探索京津冀地区氢能发展商业模式,推动区域制氢工厂、加氢站及氢气管网布局、液氢供应链建设投资,谋划区域物流体系全面氢能重卡的应用示范,推进“柴改氢”绿色物流,加速氢能应用商业化进程。
据悉,除了项目合作研究外,四方还将在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及课题联合申报、科研平台共享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
钢企做氢能排头兵
氢能作为新兴的战略能源,具有零污染、零排放的优势,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
“发展氢能产业,是河钢集团重要的战略选择,河钢集团将坚持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将氢能利用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致力于成为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创新中心的成立,将对我国氢能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产生重要推动作用。”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说。
据介绍,河钢集团通过焦炉煤气等工业副产气制氢,2017年焦炉煤气产量达33万Nm3/h,按氢气含量55%计算,约年产16亿Nm3氢气,是全球最大气体公司法国液化空气集团产氢量的1/7,生产的氢气纯度可达到99.999%。此外,还管理着3万多辆重卡和大量的职工通勤大巴,具备发展氢能的合格气源和广阔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平台,可为氢能产业提供全程的人才、技术支持和装备材料保障,已经具备了领军发展氢能全产业链的先决条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表示,冶金行业和气体接触密切,工业基础扎实,是开启氢能社会的重要载体。河钢有氢气源,易打造加氢网络;有应用市场,具备氢燃料汽车运营、推广的运营管理平台,容易创造出车辆、加氢站协同发展新模式;氢能创新中心的建立将使河钢发展氢能具备跨学科人才和综合技术方面的保障;河钢具备氢能产业用材方面的保障条件。因此,河钢应当抓住历史性机遇,进行氢能发展战略布局,引领京津冀地区零污染、零排放物流体系建设,树立全球冶金行业的绿色制造新标杆。
在中国钢研张少明董事长看来,氢能与燃料电池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对推动新能源革命、应对环境治理挑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四方共同发起成立“氢能技术与产业创新中心”,正是积极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行动。
优势互补的产业组合
据业内专家介绍,钢铁企业开拓制氢业务具有天然优势。在钢铁冶炼的过程中氢气作为中间产物产生,在钢铁冷轧时用氢气作为保护气体,因此钢铁企业对氢气并不陌生,对氢气的生产和使用有着丰富的经验。
“从原材料讲,生产钢铁产品时产生的副产煤气是制氢的优质原料气,主要包括高炉煤气(BFG)、焦炉煤气(COG)、转炉煤气(LDG)等。目前焦炉煤气制氢技术较为成熟,宝武集团、鞍钢、攀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均有实践。”上述专家表示。
目前,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根据《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耗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分别下降10%和15%以上。钢铁企业减排压力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氢气炼钢”被认为是钢铁工业减排的最佳路径之一。
在业内看来,氢能与钢铁产业的合作是双赢的结果:氢能帮助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延伸业务、完成转型;钢铁企业为氢能提供了更多的落地应用。氢能和钢铁将形成一个互相促进的产业组合。
“钢铁行业是去产能、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行业,而氢能行业是处于起步阶段的行业,氢能和钢铁的合作形成了互补,有着良好的示范效应,能够吸引更多行业涉足氢能。”上述业内专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