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江苏省某焦化企业的厂区里,48℃的地表热浪滚滚,孙会青正躬着腰在高空安装一台煤气密闭取样装置。汗珠顺着他的安全帽边缘滚落,在他的工作服上洇出深色盐渍,这是他连续高温现场安装的第7日。从炎夏到寒冬,从江苏到山东、山西、安徽……这位中国煤科煤科院煤焦所的技术骨干,用16年的一线坚守诠释着央企员工的创新担当。
在焦化行业的心脏地带,焦炉煤气取样操作如同“把脉问诊”,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生产安全与环保效率。长期以来,传统焦炉煤气取样方式存在的安装操作不规范、组分测定数据失真等问题一直是行业痛点。孙会青带领团队,历经两年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焦炉煤气密闭取样装置”,并牵头制定两项团体标准,为行业规范树立标杆。他的故事,是央企一线科研工作者扎根现场、以创新破局的生动缩影。
初心如磐:从“数据失真”到“技术突围”
“搞科研不能坐在办公室画图纸,要经常和工人师傅一起‘接地气’。”他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现场照片:生锈的阀门、结冰的流量计、工人粗糙的手掌……这些素材成为他改进设计的灵感源泉。
2021年,孙会青在焦化企业走访中发现,煤气中焦油、萘、苯、硫化氢等组分含量的关键数据频繁“打架”,严重影响生产调控。某企业技术负责人无奈坦言:“传统取样管像根‘盲肠’,插在管道外,数据全靠运气。”作为青年科研骨干的孙会青,敏锐地意识到煤气标准化精准取样是保障生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为破解这一难题,孙会青带领团队多地调研,管道廊桥爬上爬下实地勘察。他发现,传统取样装置因设计缺陷,安装不规范,导致煤气直排、温度失控,冬季甚至会因湿式流量计结冰而“罢工”。“必须让煤气取样装置安全环保,让取样测定结果像医生的‘听诊器’一样精准!”他立下攻坚誓言。
创新破茧:标准级的“管道革命”
研发初期,孙会青团队面临三大挑战:如何在正压和负压管道中实现密闭取样?怎样确保低温环境下设备稳定运行?如何让取样后的尾气不直排而无害处理?
他带领团队扎根生产车间,反复模拟焦炉煤气取样的复杂工况。为解决取样管规范安装问题,他创新性地设计了“45°坡口+超薄球阀”的多级密封取样结构,使取样管便于安装和更换,实现安全密闭取样;为攻克低温难题,他主导研发防爆电热装置与恒温系统,确保取样装置在零下20℃仍能稳定运行;为攻克尾气直排难题,他巧妙地采用低流量高压回流装置,将采集后的尾气低成本的引流回高压煤气管道,解决了尾气直排引起大气污染的问题。
“做科研就像绣花,差一丝一毫都不行。”孙会青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最终研发的焦炉煤气密闭取样装置,不仅可实现尾气零排放,而且同时支持正压和负压取气,成为行业首个“全场景适用”的焦炉煤气密闭取样装置。焦化企业用户通过应用该装置,实现了焦炉煤气的规范采集和组分含量精准测定,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焦油、苯、萘等化产品的回收率,将萘含量测定误差从30%降至5%,减少了资源浪费和设备维护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匠心传承:用标准“丈量”行业未来
装置研发成功后,孙会青团队并未止步——他意识到,技术创新需要与行业规范同步推进。2023年,他牵头起草《焦炉煤气取样装置及安装技术规范》和《焦炉煤气取样操作技术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于2024年2月23日正式发布,并于4月1日实施。
在标准审查会上,某企业代表质疑:“你们的装置成本比传统取样设备高30%,凭什么推广?”孙会青当场拿出装置改造前后测定数据对比表:“我们的设备让取样结果的准确率提升至98%,每年为企业减少因数据偏差导致的损失超百万元。”
为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他带领团队深入企业开展多场培训。在安徽某焦化厂,采样工李师傅抱怨:“新装置看着复杂,咋操作?”孙会青手把手教学,连续三天在现场演示,最终让李师傅竖起大拇指:“这‘铁疙瘩’真听话!”。
从“技术突围”到“行业引领”,孙会青紧贴行业需求,把生产中的技术需要,变成实验室的数据,再变成现场生产的安全和技术保障,他始终穿着蓝色工装,在凌晨加工车间的灯光下、在与工人师傅的交流中,以煤科平凡诠释了央企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