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一年来临之际,煤炭成本端的不断下移,导致下游各能源行业,成本端支撑减弱,生产成本不断走低。市场观望情绪加重以及冬储行情尚未开启的前提下,市场大方向难以走出持续向上的趋势性行情,贸易商及终端采购需求较差 。但是冬季孕育着生机,不断走低的煤炭行情,也预示着,下游将会有一波触礁暗升的趋势。
政策因素:11月17日国常会决定设立2000亿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财政部出台2022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升效能,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当前国内煤矿产能合法化接近尾声:核增、核准产能门槛快速收敛、提高,限制煤矿短期增产;考虑煤矿建矿周期,煤炭供给在新能源,以及去高能耗政策的影响下,需求难增长,价格短时间维持在新长协区间高位。
进口因素:据海关总署数据, 1-11月累计进口煤及褐煤29272.8万吨,同比增幅10.47%。分省份来看,11月份,广东、福建、北京、浙江及辽宁合计进口煤炭2053.4万吨,占全国进口煤总量的58.6%。进口消耗仍主要以华东、华南地区为主。与“三西"主产地运距远、运输成本高,进口煤经济性、实用性较高。
国际煤价方面,截至12月27日,动力煤ARA指数150美元/吨,折合人民币955.5元/吨;理查德RB动力煤FOB指数138美元/吨,折合人民币879.06元/吨;纽卡斯尔NEWC动力煤FOB指数176.67美元/吨,折合人民币1125.38元/吨。叠加国际海运费不难看出,国际市场与国内煤价相比出现倒挂。
印尼降雨影响,以及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需求回升,印尼报价坚强。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事冲突一触即发,届时对中国煤炭的出口或将会受到影响。
天气因素:1月份国内普遍受到寒潮影响,大幅度降温,日耗加速攀升,寒潮带动库存快速消化,而供应端由于年底生产任务完成,产量收紧。
冬储因素:受产地环保、安检趋严,且煤矿随着年度任务完成,开始主动限停产,叠加蒙古焦煤通关受限限制,国内焦煤供应持续趋紧;与此同时下游钢焦企业因冬储补库,采购积极性提升,钢厂控量目标已实现,1月份预期产量环比上升,补库需求向好,整体改善明显。
疫情因素:西安疫情截止12月27日,防控再度升级,非疫情防控及民生保障车辆不得上路。临近河南、山西东南部无烟煤主产区纷纷加强防控,无48小时核算证明不准进入。神木市疫情联防联控办公室12月26日发布通知,要求加强公路沿线运煤和货运车辆司乘人员疫情防控,坚决不得接待无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的省外人员。
最后笔者认为,虽然目前煤炭市场偏弱,但即便考虑成本增长,煤炭价格较往年仍处相对高位。煤炭价格向新长协区间靠拢,煤炭上下游企业保留合理利润,方可支撑上下游企业健康运行。